找到相关内容93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帕奥禅师答:念根、念觉支及正念三者之间有何差别?

    问:念根、念觉支及正念三者之间有何差别?听说八圣道分的正念是指念处,这是正确的吗? 帕奥禅师答:它们都是一样的,拥有不同的名称是因为佛陀透过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念心所。 八圣道分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分;念处之念是属于世间的正念。 返回帕奥禅师问答专题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帕奥禅师念根念觉之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08582395546.html
  • 静心疗法的佛教渊源

    静心疗法的佛教渊源觉知是一切修行的核心。觉才能悟。如奥修,所有开悟者(佛)都一样,强调觉知(自觉)念处 (念住) —— 释迦牟尼对“觉知”的称呼。奥修叫觉知、观照、清醒、自我牢记……bj名词不同!所指一样!不要着相!名相千差万别!核心一样!同体异名。殊途同归。 正文 念 处    在佛教中,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 的有念处与八正道。  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4152709.html
  • 美国佛教学者智禅居士在陕西法门寺佛学院作佛学讲座

    诸大乘经论进行系统的学习;二就是要实践止观; 藉教悟宗、依解导行,以培养出定慧等持、教眼圆明之杰出僧材,阐扬如来圣教,延续法身慧命。   智禅居士强调修“念处”的重要性,如果我们现代的佛弟子能够依念住而修,是决定能够成圣道的;并且,还特别提出“念处”是通于大小乘的,通一切法门,是学佛的基础。佛将欲涅槃时,阿难问佛:佛圆寂后依谁而住?佛答:“依念处住”。所以,若不依念处,所修行的一切法门...

    佚名

    |讲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06534821772.html
  • 山水之间

    有一乘道,能清净众生的身心,使其超越诸多诱惑和打击,获得最终解脱圆满正觉,那就是念处了。(杂含1189经)  念处(念住)就是:  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  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。  就在释尊说这一乘普被众生的“念处”的方法时,传说中世界生命的创造主“大梵天王”随佛说法的缘起,说了一偈,赞颂这一乘道的微妙、清凉:  谓有一乘道,见生诸有边,演说于正  法,安慰苦众生,过去诸世尊,以乘斯  道度...

    释继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1557479.html
  • 身、受、心、法——四个察觉的对象(2)

    式循环观照法”交互运用,而非常有效地使修行人的身心放松,达到轻安。故我称此二种身念处的基础法为现代人修习念处的“二大入道要诀”。修行人如能实在地在生活中纯熟修习此二大要诀,不但身心会起极大的变化,也...我就会加快脚步,加大步幅,但仍不断觉照地走,看自己能不能走出昏沉的心之世界,而让自己沐浴在明朗的觉观里。走久了之后,就会发现佛经中讲的修行方法—— 经行——实在是妙趣无穷,而念处的修行方法,只要俯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76772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禅波罗蜜有三种,何等为三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所谓小乘禅、出世间禅、出世间上上禅,是名三种禅。   小乘禅:譬如五停心观、念处(梵语catvarismrty-upasthanani)观、八背舍、十遍处等之禅法,皆属小乘禅,这是二乘行者所证。   出世间禅:倘若修次第三观,先从假入空,次从空出假,后乃双离空假,入中道第一义(梵语paramartha-satya)观,是名出世间禅,这是菩萨所证之境界。   出世间上上禅: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01912898.html
  • 与佛同在

    修行的基本原则-念处,和师父所教导的“与佛同在”有什么不同?其实师父的教导是不离念处的(但也不完全是念处),因为“与佛同在”是念念不离觉。以念处而言,念,本指忆念,亦可解释为对当下的注意。南传禅法念处中身念处的修行方式,是要求一切行为中不舍禅修业处,所以身念处是必须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个时空,在二六时中透过身的觉知,洞见事物(法)的真实本质,觉音尊者将之称为“明觉”(目的明觉、合宜明觉、...

    果常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1378551.html
  • “心念处”之探讨──以《大智度论》为主(1)

    释如定  福严佛学院研究部  提要  “念处”从原始佛教乃至大乘佛教,一直以来都是相当受到关注的问题,甚至在南传近代著作中,有将“念处”解说为是唯一通往涅槃的道路,可见“念处”的修习仍然受到广泛的关切与重视。当然有关“念处”的研究成果可说相当丰硕,不过对于“念处”各别子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可就乏人问津了。因此笔者想以“心念处”为主题,探寻这样的思想在原始、部派乃至《大智度论》的立场,是...

    释如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447578.html
  • “初果”续言

    Meditation》序文中如是说:“即使发愿行菩萨道者,在长期生死流转巨变中,更需要非常高度的正念正智、敏说的觉醒和明确的目标,避开念处(Satipatthana)的修慧(Vipassana),而放弃今生即能证得的、永不退转的入流果(Sotapatti),这从佛陀本身的教诫来说,是相当怪异的情境。充分修习念处,以获得究竟智慧,是所有解脱者已经走过或即将要走的路,不论他们是佛、辟支佛或阿罗汉。”   ■ ...

    陈慈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0840109.html
  • 南传佛教的介绍

    却重视止观修持,趣向「解脱道」,其修行方法便是佛陀亲自觉证的---直下、当下的「念处」,南传禅师们警告我:此生至少要取得「须陀含果--初果」。   德藉僧人Nyanaponika Thera尊者在他...避开念处(Satipatthana)的修慧(Vipassana),而放弃今生即能证得的、永不退转的入流果(Sotapatti),这从佛陀本身的教诫来说,是相当怪异的情境。充分修习念处,以获得究竟智慧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2842773.html